2023/09/27

你一定要知道的債券入門

這幾天有機會跟朋友們聊到『債券』, 這可是我的老本行啊! 打從畢業之後,我就進了元大證券的債券部門,直到最後待在澳盛銀行的時候,業務仍跟債券有緊密的相關。 只是從簡單的台幣商品,跨足到各種幣別的債券。 從簡單的固定利率到稍微複雜一點的浮動利率債券。

很有趣的是,當我看到最近即將有新的債券相關商品的時候,看著看著簡介,我竟然開始熱血沸騰。 那累積13年的金融從業人員的魂又再次上身,但這次有點嚴重,因為我會一直回想債券價格計算公式,還有債券風險的計算公式,回想到有點睡不著,一直有如"前世記憶"般的湧入,因為已經離開10年的時間,記憶若有似無有些模糊,一直回想想不起來,才甘心到網路上查公式。(真有病)
然後,我很容易的就投入討論,我發現自己對債券仍然是熱愛的。覺得自己有比較有把握,可以跟更多人分享有關債券的基本知識,然後腦袋中轉著,該怎麼用簡單的方式,讓更多需要的人知道。
可能覺得可以把自己學過經歷過的,有機會幫助別人在投資上可以更快速上手,這應該就是我熱血沸騰的原因吧!
之前已經有篇文章跟大家分享過債券,今天我來簡單講幾個很重要的觀念。
購買債券的時候,跟股票一樣,會有一個購買的本金金額。 另外會有一個『票面利率』(股票沒有),然後告訴你,每個週期(類似半年或是一年),會給你多少的利息。 (類似2%或是5.5%等等)
1. 喜歡有穩定報酬的人適合買債券:
因為債券每個週期,你可以領到一筆利息,只要你一直持有這個債券到到期,而且這間公司並沒有倒閉,你就可以收回原本的本金。 感覺好像收租金一樣,定期有收入,我覺得很適合退休族,也適合像我這種投資比較保守的人。
2. 有"比較多"且“空閒”資金的人適合買債券:
大多的債券的發行期間至少有三年,以我以前在證券銀行的經驗,公司發行的債券以五年債券比較多。如果是國家政府公債,就會是10年居多。 如果你要購買債券的話,一次得要放至少三年。 千萬不要用急用的資金來購買。 而且債券一次購買的金額都滿大的,也很少賣給我們散戶。以前在工作的時候,通常都是金融法人在購買,交易金額新台幣『一億』都算是非常少量的金額喔!
3. 債券不是那麼容易出脫(賣出)
如果你今天透過銀行或是什麼管道購買單一債券,當某天你想要賣的時候,並不是所有機構都願意幫你收購。 債券跟股票是完全不一樣的,一家公司發行的一般股票,條件都一模一樣,你只需要去交易所買賣就好,因為願意接手的人非常多,現在手機上網輕鬆操作就成交。 但債券就不是! 因為同一家公司發行的債券會有很多種不同的條件。 去年發行的債券跟今年發行的債券,就視為不同張債券,如果你委託銀行幫你賣出債券的話,這家銀行也要在市場上找到有願意購賣這張債券的機構,他才能報收購價格給你。 如果他找不到有人願意接手的,銀行只能報價一個很保守(收購價格偏低)的買價給你,畢竟銀行要承擔賣不掉的風險(不要覺得他們"無良",畢竟銀行若面臨損失,也是要跟銀行股東負責的)。 這樣的狀況下,你可能會因為不容易變現,而少賺一些錢喔。
4.資金不夠雄厚的一般大眾,可以藉由什麼管道投資債券
就是債券型基金或是債券型ETF。 這些投資單位有些是一萬就可以參與投資,比起法人一次購買上千上億親民太多了。 而且基金或是ETF裡面同時會投資很多不同的債券,還可以分散風險,投資前可以看看他們要的投資標的,若有疑問也可以先跟專業人員詢問。 但! 就是會有手續費跟基金管理費。這部分就可以多比較不同的基金,哪些收費比較合理,再來評估。 但以我是10多年金融從業人員的經驗,台灣金融市場是高度競爭的,費用並不會有太大的差異才是。

2023/09/14

如何變有錢?

 (啊~這標題好銅臭啊! 但我就曾在滿滿銅臭味的金融業待了14年的人。)

那天跟認識不久朋友聊天,她說『相信大家很好奇辣媽怎麼理財,才可以買到自己喜歡的房子,然後又順利換房』
這句話讓我回顧起過往...我覺得這跟理財有些關,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(今天沒有數學)

賺錢要從記帳開始

我從大學開始有記帳的習慣, 因為高中畢業過後,就必須離開宜蘭到台北念書。 總得知道零用錢花到哪裡去,不然怎麼跟父母交代呢?
直到一開始工作,我也有記帳的習慣,雖然不是鉅細彌遺,但也知道大概的輪廓。
記帳給我最大的感想是 『原來錢花得這麼快?』
一直覺得自己省省花,必要支出也只有少少幾項。 但1000元一下就沒了,5000也沒幾天又沒了。 回過頭去看紀錄才知道,太多瑣碎的小東西,正一點一滴地把錢搬走的。
幾個月下來,自己就會有概念,『一個月可能的支出會有一個範圍』。 像是過年支出特別多,因為要給紅包,但也會收到年終等等的。 漸漸的,你有個底就更能好好的安排資金。

開源比節流快 (這是我自己的經驗,不見得對)

我不喜歡很『節制』的過生活。 我不會隨便亂花,但我希望自己可以寬裕的過生活,不要為了錢煩惱。 所以,我會選擇業務相關的工作,只要肯拼就有獎金,進帳自然就比較多。
記帳之後,知道自己每個月的支出大概有個範圍,假設剛畢業的時候,一個月花費大約2-3萬中間,那我就想辦法賺到四萬,讓自己可以安心的花錢。 我覺得節流太痛苦而且太慢了,於是我就會努力想辦法賺更多錢。 但賺更多錢的另一面,就是更多的競爭, 剛好我特別享受每一次超越自己的快樂,可以帶來的成就。

到底需要多少錢,會給你十足的賺錢動力

談到賺錢之前,要先知道你到底需要多少錢。 如果為了孩子的基金,到底要存到100萬?還是更多才足夠? 至少自己要知道。
而我有大概算過退休可能要多少錢,加上孩子唸書可能是多少,再加上我不喜歡錢剛剛好,但要多多少,我沒有答案。所以我就一直工作下去。 而重點是! 工作帶給我的成就感,金錢是很重要的一部分,但更多的是,一種自我價值的肯定。 像是滔哥跟我就是天秤的兩端,他買東西會為了比價,花比較多的時間,可能省些錢對他來說也是很重要的樂趣,所以他會繼續做下去。 但對我來說,賺錢會比較開心。 所以沒有什麼是絕對正確的...而賺錢,就是要付出一定的代價。

投資自己

『充實工作必要的知識』
當年在工作的時候,我會利用上班比較不忙的時候,即使主管沒有要求,我仍會去查看工作需要的相關法規條文。 當年網路還沒那麼發達的時候,還會特別有一本筆記本來黏貼剪報,想到還會拿出來複習一下。 也會到處跟同業聊天收集重要市場資訊,全部的目標就是,為了有更好的業績。
『工作必要的技能』
當我在券商工作3年之後,我知道自己想要有更好的舞台,就非常嚮往去外商銀行工作。 雖然我對自己的英語有足夠的信心,但我畢竟大學+研究所都是在國內學校完成,根本沒有出國唸書過,交談起來還是會比較拘謹(怕講錯 很容易放不開)。 於是我積極的去創造自己的英文環境。 每週有四天,下了班之後,晚上繼續到外貿協會舉辦的商務英語訓練班上課。 真的是有夠操,課程包含英語簡報技巧, 談判, 社交...等等。 每天回到家都已經是10點多,累慘了(那時候我還沒結婚)。 記得當年學費也好貴(我忘了是多少),但上完之後,我覺得心被大大滿足了,因為我本來擔心的事情被解決了,我更可以隨時用英語交談了。
我幾經波折之後,終於入了外商的窄門,而且卡到一個好位子。 底薪直接是* 1.8倍吧,另外還有績效獎金。 當然!伴隨著是巨大的壓力。
之後我大概半年算一下自己的總資產:大概就房子+車子(有大概計算折舊)+銀行戶頭的$$。 只要是總數都是呈現正成長的時候,我就可以心安。 漸漸的,我也沒有特別去記帳了,就定期看看$$有沒有變多就好。 我只要盡全力的去賺錢就好。
我在求學或是工作的過程中,遇見太多比我更聰明優秀的人,但只有少數人跟我一樣,會一直想要挑戰再挑戰。 我想,因為這樣的生活可能很累吧? 挑戰時候要面對的挫折感也很辛苦吧? 而對我來說,停在原地是更痛苦的,那就繼續往前吧。
回過頭來看自己的這些歷程,我真的花很多時間在『賺錢』,相對我的休閒生活也比一般人少。 這樣換來我自己喜歡的物質生活...但每個人不一樣,你現在有的,就是你一直努力,付出所換來的。
這樣洋洋灑灑寫下來,會不會覺得我的人生好累啊? 或許你正羨慕著誰,但看完這些之後,是否也慶幸自己有個很平衡的生活呢?

沒有誰比較好 一切是選擇

個性決定命運,而每個人有自己的喜好,一切都是『選擇』,人生沒有一定的對錯。 而有錢的定義是什麼呢? 對我來說,就是滿足我生活中所需,讓我有足夠的安全感就是完美的狀態。
今年我也47了..一直靠著勞力賺錢,也滿累的。 越來越體悟到『體力會漸漸衰退』,所以啊 可以讓錢滾錢,是很重要的事啊!
把自己本業顧好,多餘的心力去讓自己的$$變多,是我現在的目標,也是我把以前所學所會的,再次重新複習且實戰一次。 未來我還是會持續分享自己有興趣的ETF,或許從基礎跟大家聊起,分享的頻率一開始會比較慢,希望可以持之以恆。

聯準會宣布降息兩碼

美國聯準會宣布利率決策 #降息兩碼,基準利率調降至 4.75-5.00%。 聲明中提到,委員會已經獲得更大信心,通膨將持續邁向2%,而就業目標和通膨目標所面臨的風險,已大致平衡。  並且重申,維持通膨穩定,與就業市場穩定仍是聯準會的重要目標。 另外,委員會還透過「點狀圖」表明,預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