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幾天,新台幣單日大幅升值,從4月30日約32.017元,短短兩天內強升至31.064元,甚至一度觸及30.77元。單日升幅達1.247元,是非常少見的劇烈變動,很多持有美元資產(如美債、美股)投資人感到擔憂。
看完這篇文章,你可以知道
1. 新台幣最近升值的主因
2. 匯率變動的因素有哪些?
3. 匯率預測有多難?
4. 新台幣匯率變成13的可能性?
5. 長期投資人,如何看到匯率波動?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📉 一、新台幣為什麼這幾天會大升?
台幣升值的背後牽涉多重因素,像是
1.美元轉弱: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將進入降息循環,美元指數回落。
2.國際情勢穩定:地緣政治風險暫時和緩,資金風險偏好上升,資金往亞洲移動。(今年以來,如圖可以看到,包含韓寰, 新台幣, 新加坡幣,馬來西亞幣, 泰銖相對美元也都是升值)
3.市場認為台灣央行對於這次台幣升值干預有限。
4.外資匯入:近期從台股看來,外資大幅回補資金,形成對台幣的買盤壓力。
然而,這些變因大多屬於短期資金流動與預期驅動,不代表長期趨勢已改變。
🌏 二、匯率受到哪些因素影響?
匯率波動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?我列出以下幾個主因,讓大家趁這波匯率有感的時候,快速的給一些概念:
1.兩個國家的利率差異(像是美國與台灣利率的差距),假設美國利率變高,台灣資金就越有誘因將資金匯去美國,造成美金升值。如果美國準備降息,投資美國債券的利率變低,資金就會從美國匯出,造成美金貶值。
2.貿易順差或逆差
3.資金進出(如外資為了投資台股,將美金換成台幣造成新台幣升值。 台灣投資人將台幣換成美金,去投資美股美債,造成美金升值)
4.央行政策與干預態度
5.國際政治經濟與避險情緒
這些因素彼此交錯,所以匯率變動是非常複雜的。
🔮 三、預測匯率有多難?
你也許會常聽到:「現在先別買美債,台幣快升破30了!」
但實際上,匯率的短期走勢幾乎不可能準確預測。
即使是央行或國際大行,也無法掌握所有影響匯率的資訊。今日升值,可能明日就因一則通膨數據或一場突發事件出現反轉。 但就新台幣與美元的匯率,相對其他國家來說,已經是相對穩定了,所以當我投資美股或是美債的時候,會著重在標地物本身是否值得長期投資(類似3-5年),匯率風險就不會是我最重要的考量因素。
🚨 四、「新台幣將升值到13元」的傳聞,為什麼不可信?
近來網路上出現一些聳動說法,認為台幣將升值至 1美元兌13元。這樣的預測,其實不具經濟根據:
目前匯率約31元,若升至13元,等於升值超過50%,這對台灣出口產業會是巨大打擊。
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,台幣過強,本來賣去美國的商品,收到的美金可以用1美元換回31元台幣。 若新台幣升值到13,就只能換回13元,這對企業來說絕對是重大損失。我認為台灣央行與政府不可能坐視不管。 相信這也可以在過往的新台幣匯率走勢中,可以得到印證。但如果您仍憂心,那只有台幣投資商品可以免除這些憂慮。
這類預測可能多為吸引眼球,投資人應該要慢慢學會判斷這樣的可能性。
💡 五、長期投資人該怎麼看待這波匯率變動?
如果你是長期投資美股美債的投資人,請記住「匯率風險是一直存在著」,只是這幾天波動大讓大家更有感!
可以想想當初買進美債的理由是什麼?是看中它的穩定配息、利率下跌時的資本利得、或是分散風險。這些核心邏輯都沒有因短期台幣升值而改變。
我的做法很簡單:我不會因為匯率變動而全盤退出美債投資。
頂多我會調整進場的時間點與金額,美金貴的時候就少換一點,美金先對便宜的時候就多買一點。因為,在我的資產配置策略裡,台幣美金匯率並不是我決策主軸。
面對匯率的升貶,是每一位國際投資人必經的過程。它的確會讓你在某些時間點感到「好像投資虧了」,但放眼長期, 如果你選擇的是長期經濟往上的國家,那真正決定報酬的,是你選擇的資產,以及是否堅持到底。
回想一下動盪的四月:川普的關稅戰,讓10年期公債殖利率攀升到4.5%左右,最近緊張情勢也舒緩了。 想想年初因為通膨的憂慮,10年期公債殖利率也靠近4.8%,最近也因為景氣不如預期而造成利率下跌。 回顧這些只是要提醒大家,很多短期的訊息都會擾亂我們投資的步調,就像最近又在討論匯率一樣。但長久看來,因為短期因素頻繁調整策略的話,是很難在長期中獲利,特別是對一些非專業投資人來說。
我建議大家把每一次讓自己感到不安的念頭寫下來,順便找找當時的新聞、數據或市場觀點,來釐清焦慮的來源。過一段時間再回頭看,你會發現,許多恐懼其實只是當下的情緒反應。這樣的過程不僅幫助我們更理性地面對波動,也是在培養長期投資中最重要的資產:穩定的心態與決策信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