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/05/08

聯準會決議不降息

FOMC會議決議 #利率維持不變, 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 4.25%至4.5%,自去年12月以來都還沒調整。

聯準會主席鮑爾明確表示,在美國貿易政策方向未明之前,他不會急於降息,而有關貿易政策部分的政策主導權在白宮手中。

聯準會表示,通膨與失業風險皆有所上升。鮑爾指出,這樣的情況將迫使聯準會面臨一個艱難抉擇——究竟是要降息以支撐就業市場,還是要維持高利率以控制物價壓力。他也提到,關於關稅範圍與規模的不確定性,以及即將展開的貿易談判結果,都將使聯準會在短期內維持觀望態度。

針對川普曾多次批評鮑爾未降息的部分,鮑爾在與記者的問答中強調,白宮才是有能力處理這些不確定性風險的單位。而最近美中官員即將於本週在瑞士會面,針對關稅問題進行談判。

由於對經濟衰退的擔憂升溫,一些企業已開始延後投資決策。不過,勞動市場依然韌性十足——4月新增就業17.7萬人,聯準會在聲明中形容勞動市場「穩健」。儘管消費者與企業對未來的情緒因反覆無常的關稅政策而轉為悲觀,鮑爾認為硬數據仍顯示美國經濟整體健康。

從最新的Fedwatch來看(每天都會改變),投資人原本預期六月會開始降息,現在延遲到七月,年底前預期可能會降息三次。

因為結果與聲明大致符合市場預期,昨天美國10年期公債利率並沒有明顯波動,小跌到4.30%以下。

2025/05/05

匯率變動令人焦慮,該如何避險呢?

這兩三天,新台幣升值, 外匯風險關鍵字變成熱搜了! 之前也有不少人來問『如何規避外匯風險』,而幫企業法人做外匯避險交易,曾經是我每天的工作,讓我來簡單的幫大家說明吧! 

這篇文章重點

1. 一般投資人有什麼外匯避險工具?

2. 為什麼企業,金融業不會將避險做好做滿?

✅ 外匯避險是什麼意思?

外匯避險是為了確保未來的投資收益,不會受到匯率變動而影響。 

猶如這幾天,因為匯率變動,讓資產價值損失10%,如果做了避險,損失就不會這麼多。 

那為什麼大家不都去做外匯避險呢?

✅ 一般投資人,幾乎無法做匯率避險。

匯率基本的避險工具有:外匯交換(FX swap), 遠期外匯(Forwards), 外匯選擇權(FX Option)。 這些都需要與銀行簽妥『衍生性金融商品合約』(ISDA Master Agreement)才可以跟銀行來承作的,通常都是企業, 金融業等法人才有資格成為銀行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往來的對象。 簽妥合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,光是要跟法人客戶討論,修改到最後簽妥,通常都是數個月或是用年計算的時間,雙方才可以達到共識(我曾經參與過幾次)。

一般個人,幾乎是不可能簽定這樣的合約,更不可能承做上面提到的避險工具。

那個人可以怎麼避險呢?

只能透過分散不同時間買入外幣資產,或是分散不同幣別,或是部分台幣資產, 部分美金資產達到自然分散。

或者購買基金的時候,可以特別選『有外匯避險』的基金。 所以,個人幾乎是沒有外匯避險的工具的。

✅ 如果企業可以做外匯避險,為什麼不做好做滿呢?

關鍵是:#避險是需要付出代價的,就是成本!

我用企業最常做的外匯交換(FX Swap)舉例。

外匯交換(FX Swap) 是一種金融工具,就是在合約的第一天,企業給銀行台幣,同時銀行給企業美金(台幣美金交換)。

然後同時約定好,一個月後(或是一年等等),用雙方『講好的匯率』,企業將美金還給銀行,銀行把台幣還給企業。 

所以就如字面上那樣很容易理解,就是外匯交換。 

但關鍵重點就是在這『講好的匯率』是多少?

外匯交換背後的原理是:

銀行為了給企業美金, 銀行要到市場上去借美金,才能將美金給企業。 銀行借美金的時候,需要支付美金利率,假設現在是4.3%左右。

而當銀行收到企業的台幣時,銀行可以將台幣拿去借給其他B銀行,原本的銀行就可以收到台幣的利息,假設是1.3%。

對銀行來說,他必須支付4.3%的利息,但只收到1.3%. 這兩者有3%的利差這麼多。 所以當銀行未來要將台幣還給企業的時候,就必須將這利差3%反映在匯率上。 

3%就是企業的避險成本。 如果企業拿了美金之後,去投資一個債券,報酬率是5%, 扣除避險成本3%之後, 那就剩下2%。(是不是有點心酸,避險成本每天改變,但最近台幣美金避險就至少是3%)

✅ 如果是你,你要避險嗎?

我列出簡單的結果,假設企業買了5%的債券

有避險: 報酬率確定是2%

沒避險: 報酬率可能比5%更高(因為賺匯差),但若遇到新台幣升值10%,那就是-5%報酬

如果是你,你會篤定選擇避險嗎? 我覺得這是很難的決定! 或許規避部分風險就好? 不然這成本真的好貴! 而如果新台幣匯率波動相對平穩之下,你是否會想要...賭看看? (公司法人都有一定比例的避險,才不會造成無法承擔的虧損)

透過這樣簡單的舉例, 希望大家可以理解到,我們收到美債的相對比台幣高的利率,是透過承擔匯率風險, 還有利率風險, 信用風險。 如果你要規避任何一種風險的代價就是,報酬率變低。 所以,學會認識並且承擔自己能承受的風險,才是投資致勝的關鍵!

新台幣升值 美元ETF淨值下跌,該怎麼辦?

這幾天新台幣匯率出現明顯變化,今天已經升破30元大關。很多投資人打開APP,發現手上的債券ETF或追蹤美國股票指數的ETF淨值下跌,心想:「是不是該停損?」。 

我難免也會感到憂心,但還是要提醒一下:匯率會影響帳面報酬,但不建議讓匯率影響你長期的投資策略。

✅ 匯率升值,誰會受到影響?

當新台幣升值,所有以台幣計價、但持有美元資產的ETF都會受到匯率影響:

例如追蹤美國S&P500的台幣ETF(如:00646、00662、00924等等)

或投資美債、美國公司債的債券ETF(如:00751B、00937B、00679B)

這是因為:

台幣升值 → 同樣的美元資產,換算回台幣時價值減少 → ETF淨值下跌。

但請注意:資產本身可能沒跌,只是台幣變強了,讓你的換算結果「整體是虧損」。

✅ 買美元計價的ETF就沒匯率風險嗎?  

如果你是用台幣換成美元,再去買美元計價的ETF, 而你看到的淨值是以美元計價,當然就沒有匯率風險。 但重點是,如果最終你要換回台幣的話,你仍有匯率風險。 只是平台沒有每天幫你換算成台幣價值而已。 而台灣發行的美股,美債ETF, 是每天依據當天的匯率換算成台幣的金額,在匯率波動的時候,讓人更有感。

✅ 如何簡單計算匯率對ETF價格的影響

今年匯率最高點約33.24,假設現在匯率是30.000

30/33.24 = 90.25%。 代表這個美金資產因為新台幣升值,而下跌了9.7%(1-90.25%) 

假設股價與債券價格都沒有變動,光是匯率變動就損失了9.7%。(同理,假設新台幣繼續升值到27, 就可以自行計算損益)

但我要提醒大家,2024年新台幣貶值,投資美債或美股ETF的投資人,也因為匯率變動,多貢獻了7%的報酬。 匯率變動是雙向的!

✅ 匯率變動大,我要不要避開這些ETF?

這正是容易讓人誤判的地方。匯率固然會造成短期波動,但不是我長期投資的關鍵風險,因為它具備以下特性:

難以預測:就連央行都不預測匯率走勢

變化快速:升破30元這種劇烈波動,歷史上也曾反轉回去

非單一變數:美股或是美債ETF的報酬除了匯率,還有配息、資本利得等多個因素構成的

若我們根據匯率來決定是否買進或賣出,很容易追高殺低,結果反而偏離原本想穩健投資的初衷。

✅ 我自己怎麼做?

我自己有配置債券ETF、追蹤美股的ETF。當新台幣升值,我也會看到淨值下跌,當然會有點心理不舒服。但我不會因此改變整體配置,因為:

我知道這是短期價格的變動,因為美元地位暫時無法取代。而我的配置是根據資產長期特性,還有我自己的理財目標而規劃的(5-10年的規劃),我並不是短期就需要這筆資金。

我會視情況調整分批進場時間與金額,讓匯率變動變成進場節奏的參考(類似當新台幣升值過多的時候,加碼買一些美元資產。新台幣貶值過多的時候,就會買少一點,但主要決策,還是會看資產本身狀況而定)

✅ 穩健投資,不代表無風險

穩健不是無風無浪,而是學會在風裡繼續穩住投資。 今天有匯損,明天可能就賺了匯差。

與其追著匯率走,不如問問自己:

「我選這個資產,是因為它的價值?還是因為今天新聞報升值?」

這兩天新台幣升值速度超乎大家預期,我可以理解這樣的焦慮。但我還是建議讓匯率成為投資參考,而不是主導。 

我是個打算長期投資,有做資產配置的投資人。每個人投資目的不同,風險耐受度不同,以上看法僅供參考。

2025/05/03

新台幣匯率波動,美元資產還能繼續放嗎?

這幾天,新台幣單日大幅升值,從4月30日約32.017元,短短兩天內強升至31.064元,甚至一度觸及30.77元。單日升幅達1.247元,是非常少見的劇烈變動,很多持有美元資產(如美債、美股)投資人感到擔憂。

看完這篇文章,你可以知道

1. 新台幣最近升值的主因

2. 匯率變動的因素有哪些?

3. 匯率預測有多難?

4. 新台幣匯率變成13的可能性?

5. 長期投資人,如何看到匯率波動?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📉 一、新台幣為什麼這幾天會大升?

台幣升值的背後牽涉多重因素,像是

1.美元轉弱:市場預期美國聯準會將進入降息循環,美元指數回落。

2.國際情勢穩定:地緣政治風險暫時和緩,資金風險偏好上升,資金往亞洲移動。(今年以來,如圖可以看到,包含韓寰, 新台幣, 新加坡幣,馬來西亞幣, 泰銖相對美元也都是升值)

3.市場認為台灣央行對於這次台幣升值干預有限。

4.外資匯入:近期從台股看來,外資大幅回補資金,形成對台幣的買盤壓力。

然而,這些變因大多屬於短期資金流動與預期驅動,不代表長期趨勢已改變。

🌏 二、匯率受到哪些因素影響?

匯率波動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?我列出以下幾個主因,讓大家趁這波匯率有感的時候,快速的給一些概念:

1.兩個國家的利率差異(像是美國與台灣利率的差距),假設美國利率變高,台灣資金就越有誘因將資金匯去美國,造成美金升值。如果美國準備降息,投資美國債券的利率變低,資金就會從美國匯出,造成美金貶值。

2.貿易順差或逆差

3.資金進出(如外資為了投資台股,將美金換成台幣造成新台幣升值。 台灣投資人將台幣換成美金,去投資美股美債,造成美金升值)

4.央行政策與干預態度

5.國際政治經濟與避險情緒

這些因素彼此交錯,所以匯率變動是非常複雜的。

🔮 三、預測匯率有多難?

你也許會常聽到:「現在先別買美債,台幣快升破30了!」

但實際上,匯率的短期走勢幾乎不可能準確預測。

即使是央行或國際大行,也無法掌握所有影響匯率的資訊。今日升值,可能明日就因一則通膨數據或一場突發事件出現反轉。 但就新台幣與美元的匯率,相對其他國家來說,已經是相對穩定了,所以當我投資美股或是美債的時候,會著重在標地物本身是否值得長期投資(類似3-5年),匯率風險就不會是我最重要的考量因素。

🚨 四、「新台幣將升值到13元」的傳聞,為什麼不可信?

近來網路上出現一些聳動說法,認為台幣將升值至 1美元兌13元。這樣的預測,其實不具經濟根據:

目前匯率約31元,若升至13元,等於升值超過50%,這對台灣出口產業會是巨大打擊。

台灣是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體,台幣過強,本來賣去美國的商品,收到的美金可以用1美元換回31元台幣。 若新台幣升值到13,就只能換回13元,這對企業來說絕對是重大損失。我認為台灣央行與政府不可能坐視不管。 相信這也可以在過往的新台幣匯率走勢中,可以得到印證。但如果您仍憂心,那只有台幣投資商品可以免除這些憂慮。

這類預測可能多為吸引眼球,投資人應該要慢慢學會判斷這樣的可能性。

💡 五、長期投資人該怎麼看待這波匯率變動?

如果你是長期投資美股美債的投資人,請記住「匯率風險是一直存在著」,只是這幾天波動大讓大家更有感!

可以想想當初買進美債的理由是什麼?是看中它的穩定配息、利率下跌時的資本利得、或是分散風險。這些核心邏輯都沒有因短期台幣升值而改變。

我的做法很簡單:我不會因為匯率變動而全盤退出美債投資。

頂多我會調整進場的時間點與金額,美金貴的時候就少換一點,美金先對便宜的時候就多買一點。因為,在我的資產配置策略裡,台幣美金匯率並不是我決策主軸。

面對匯率的升貶,是每一位國際投資人必經的過程。它的確會讓你在某些時間點感到「好像投資虧了」,但放眼長期, 如果你選擇的是長期經濟往上的國家,那真正決定報酬的,是你選擇的資產,以及是否堅持到底。

回想一下動盪的四月:川普的關稅戰,讓10年期公債殖利率攀升到4.5%左右,最近緊張情勢也舒緩了。 想想年初因為通膨的憂慮,10年期公債殖利率也靠近4.8%,最近也因為景氣不如預期而造成利率下跌。 回顧這些只是要提醒大家,很多短期的訊息都會擾亂我們投資的步調,就像最近又在討論匯率一樣。但長久看來,因為短期因素頻繁調整策略的話,是很難在長期中獲利,特別是對一些非專業投資人來說。

我建議大家把每一次讓自己感到不安的念頭寫下來,順便找找當時的新聞、數據或市場觀點,來釐清焦慮的來源。過一段時間再回頭看,你會發現,許多恐懼其實只是當下的情緒反應。這樣的過程不僅幫助我們更理性地面對波動,也是在培養長期投資中最重要的資產:穩定的心態與決策信心。 

聯準會決議不降息

FOMC會議決議 #利率維持不變, 將聯邦基金利率維持在 4.25%至4.5%,自去年12月以來都還沒調整。 聯準會主席鮑爾明確表示,在美國貿易政策方向未明之前,他不會急於降息,而有關貿易政策部分的政策主導權在白宮手中。 聯準會表示,通膨與失業風險皆有所上升。鮑爾指出,這樣的情況...